前不久,为新民晚报写了一则介绍家乡醋熘肉丝的短文,不想引发圈内友人的集体围观,好事的“吃货们”甚至声言要结队去济宁品尝。
本来,这事热闹一阵也就烟消云散了。岂料春节回乡,在一次同学聚会的饭桌上,这则小文再次被大家提起,组织者特地把醋熘肉丝点作第一道菜品,算是对本人传播家乡美食的特别奖赏。就在大家争相褒奖时,一位默默坐在一端的餐饮界同学突然发话:云德的文章我看过开云全站,今天借机说两句。文中所写基本都对,大伙的附议也在理,但文章有个大的缺陷,只写了菜品的皮毛,没抓住问题本质。关于醋熘肉丝的选材、配料、刀工等都属于基本常识,烹炒时除了火候不易把控之外,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在于添油与加醋,文中却没有深入涉及。第一,炒菜添油前必须先热锅,食油沸点低、吸热快,若是冷锅添油,油热了锅还没醒透,这时再把大量冷菜一股脑地倒进去,温吞吞的一锅菜,神仙下厨也炒不香!第二,醋的加法不是一次,更不是最后一次性加足。醋熘肉丝必须两次加醋,首先要在热油爆过葱姜、花椒和黄酱后加前醋,把醋香炒出来,这样既可防止芹菜和豆芽炒过火候,又能促成菜对醋的充分吸收,增强醋香的厚度;菜炒毕,起锅前还要再次沿锅淋些醋,这叫“锅边醋”,作用在于为肉丝进一步提鲜。有了这两道工序,肉丝的醋味就有了丰富的层次感。
大厨的话音未落,坐在我身边的女同学可能担心我难堪,忙以戏谑的口吻替我圆场。她说:“徐厨子别那么苛刻,人家写的是美食,不是要给读者上你的烹饪专业课!开云全站”厨师同学或许也怕我误解,立刻接茬予以解释。我赶紧站起打断他道歉的话头,真诚地表示:自己搞了半辈子评论,经常对别人的作品评头论足,老兄尽可放心,在下肯定有接受批评的胸怀。更何况学长所言既解答了本人屡试屡败的难题,又向大家传授了烹饪秘诀,本人不仅不会介意,还要表达最为诚挚的感谢!为显示谢意确乎发自内心,我隆重提议:这第一杯酒,先敬我们掌勺的大厨!迅速掀起了一轮喝酒高潮。
酒过三巡,大家余兴依然未尽,有人提出:徐大厨关于醋熘肉丝的一番高论,大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果不属于祖传秘籍、独门绝技,不知是否可以公之于众?徐大厨毫不迟疑地慷慨应允。我认领的广而告之的任务也不难,照章实录即可。唯有其间带给我的两点触动,倒是值得借此讨论一番。
触动之一是,术业有专攻的常识务必时刻牢记。当今世界,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隔行如隔山的分界愈益鲜明,世上没什么全知全能的神灵,一个人如若不能清醒、时刻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就会随时出丑,掉队落伍也是必然的。每个专业都有自身的科学规律,都是无数次探索、实践、创造与积累的硕果,来不得丝毫的马虎、轻慢与懈怠。只有真正懂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切实放手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只有充分尊重每位从业者独立的个性,最大限度激发与保护他们的创新创造热情,既分工协作、又相互促进,才能保障具体专业乃至整个社会不断走向成熟与进步。
触动之二是,细节决定成败,分寸和尺度的把握本身就是高难度的人生哲学。世上许多事,材料与流程或许大体相当,但怎样拆分组合、何以适时操作、工序的轻重缓急,方式稍变,结果可能截然不同。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像添油加醋这类的烹饪细节,时机与分寸的把控,更是直接决定着菜品的高下与优劣。
如果我们由烹饪向着社会领域稍加推展,人们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社会交往的尺度与分寸把握,或许同样可以成为生活衡量社会风气好坏的试金石。尽管鉴于醋与“吃醋”“醋意”有较高的关联度,“添油加醋”引入社会生活时多属贬义,常与背后讲人坏话、风评添枝加叶、遇危落井下石之类的坏事联系在一起。然而,如若我们抛开醋的贬义指向,仅从加油与助力的正面效应上去理解,呼唤人际少点冷言冷语、少点相互提防、少点恶意拆台,在他人困难时多一些帮助、迷惘时多一些疏导、误解时多一些规劝、堕落时多一些警告、奋进时多一些鼓励,“加油”的细节累积就能慢慢形成强大的历史推力,友善、信任与和谐的滚滚暖流就会不断涌入社会生活,让世界充满爱的美好理想肯定就不会停留于向往的层面上!(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