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旦离开工作,自己一个人在家,生活会有无底洞的感觉”;为什么“我在做一些我认为不对的事情来支撑我认为对的事情”;为什么“我的父母从小要求我追求卓越”,而实际上“我只想当个普通的钓鱼爱好者”……
在追求极致效率、时间转动飞快的时代里,比起深入思考,人们似乎更愿意用社交、娱乐等简洁高效的方式麻痹神经,从而获得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短暂快乐。
5月7日,纪录片《解释鸿沟》正式在腾讯视频上线,某种程度上,它与人们的深夜自省类似,如同“挥之不去的低语”,不断唤醒刻在人类基因中“追求生存意义”的本能。
作为国内首部思想类纪录片,《解释鸿沟》记录下了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哲学家陈嘉映与当代富有独立精神的思想者、学术同仁、朋友、学生等人之间日常的思想交流与精神活动,率先将“精神生活”拉至舞台中央,试图让观众重拾兼具深度与密度的谈话,思考“何为良好生活”。
它的出现,第一次关照了许多人在生活中刻意隐藏的情绪、矛盾与纠结,同时肯定了思辨与理性的价值,肯定了探索的意义。
节目中,每一轮深入地讨论与思想交锋,总能让人诞生新的思考,重获精神能量。
根据相关数据,随着科技与文化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纪录片的类型早已从传统的纪实类影片逐渐向自然、科技、历史、探险、环境和社会等更为多元的主题发展,但是其中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仍旧是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议题类影片,约占市场份额的30%。
相比之下,纯粹关注人们精神世界的纪录片内容少之又少,国内的纪录片领域中,思想类纪录片更是几乎空白。从这点来看,《解释鸿沟》无疑冲出了传统纪录片的惯常思维与模式,成为了第一个勇敢的“探索者”。
《解释鸿沟》由腾讯视频尤里卡工作室研创,在映前看片会上,总导演朱凌卿曾介绍到,《解释鸿沟》项目于2021年底投入拍摄,创作出发点是在过去不久的巨大变化当中,每个人都在追寻“到底什么是人生的意义”“我该怎么活”,或者“什么是活着”的问题。
初看《解释鸿沟》的第一期,没有心理准备的观众也许会被打个措手不及,毕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屏幕上没出现过如此之多“触及灵魂”的问题了。
节目中,摄制组拍摄了许多陈嘉映与哲学系硕博生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景。比如有学生在读完威廉斯的《真理与真诚》后发问:“求真背后的预设是‘人是理性的’,但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信念或者生活方式却是处于理性之外的,求真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跟我们生活的整体意义相关联呢?”
但只要耐着性子继续看下去,就会发现《解释鸿沟》绝非一部悬浮在思想真空中的纪录片,恰恰相反,它实际上无比贴近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面对上述学生的提问,陈嘉映先是用一句“你是不是开了个玩笑,这个问题一点都不小”缓和了气氛,随即举了一个浅显却恰当的例子引导大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一个人讲理讲不过大学教授,胡搅蛮缠却可能赢得一些利益,这个时候他虽然不讲理,但他可能却是更理性的那个人,所以“理性”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层层叠叠、可以有无数种理解。
伴随着陈嘉映缓慢但严谨的措辞,看似复杂的哲学问题在层层抽丝剥茧下逐渐变得鲜活、易懂,并最终回归到了具体的生活场景。
当一名三年制的硕士生提出想要“以批判胡塞尔为基础”进行论文写作时,陈嘉映没有对论文的主题进行直接的评判,而是直接将话题转到了“研究生的论文除了导师还有人会看吗”这个残酷但现实的问题。
抛开导师的身份,作为一名年过古稀的老人,他给出的是最为真诚的建议:“用最短的时间,最清楚地写一篇能通过的论文,这样呢,就有时间去爬山,谈恋爱和好好读书。”
在拍摄的过程中,总导演朱凌卿和团队成员也时常从中获得启发:“陈嘉映老师传达了一些怎么去把你的思考、生活、意义,跟你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的系统,这让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对于怎么思考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笃定了一些。”
与此同时,精神与现实、思辨与生活的两相结合,在《解释鸿沟》的内容排布上也有所体现。
除去专业的哲学交流场景,《解释鸿沟》呈现了大量生活化的场景,像是陈嘉映在自家书房内进行线上会议,在车流穿梭的马路旁蹲下修理自行车等等。一位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接近哲学家”的智者,在生活中也会面临朋友的离世、自己的退休开云全站。
在首期节目的最后,观众也能看到在后面的节目里,陈嘉映还将走出书房,走向更多不同的场景,与不同的人探讨各式各样的人生议题。
这部纪录片的可贵之处可能正在于此。一方面,它展现出了“哲学家”也有落地的生活,思想是能够低空飞行的;另一方面,它鼓励每个普通人进行发问、思辨与交流,反映出当代人仍然在坚持不懈地追求“意义”。
从这个视角来看,《解释鸿沟》实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对于“智识生活”的影像化表达,既有“智识”也有“生活”,二者相互影响、彼此缠绕。
首期节目的一开头,作为主要被记录者的陈嘉映,就对《解释鸿沟》这部新形态纪录片存在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
“你们是不是还试着剪了剪样片,觉得仍然有希望是吗?”面对该片总监制李伦和总导演朱凌卿,陈嘉映坦诚地表露出自己的担忧,“逻辑性、思考性的沟通方式,呈现给公众的时候,难度还是挺大的。”
早在2021年,尤里卡工作室最初联系陈嘉映,提出拍摄思想类纪录片的想法时,陈嘉映就曾表达过内心的犹疑。毕竟,《解释鸿沟》想要呈现的精神交流与思想碰撞,是此前国内纪录片中不曾见过的主题。
从内容行业的生产规律来看,开拓新的内容品类不仅考验勇气与决心,更考验制作团队的能力与耐心。无论是想一举拓宽现有的内容品类,还是想在以往的代表作品之外寻求突破,通常情况下,首季节目的制作过程总是最为艰难的。
没有成功经验在前,制作压力相对会更大,尤其以“精神思辨”“哲学对话”作为关键词,需要呈现的内容本身就错综复杂,每走一步都像是在迷雾丛林中踩出一条全新的路。
即便是由资深视频节目的制片人和导演团开云全站队组成的尤里卡工作室,在摸索“思想纪录片”这个国内尚处空白的品类时,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经历。《解释鸿沟》从初具想法到落地,再到如今的播出,经过了三年的打磨。
在样片试着剪辑出来前,制作团队唯一能确定也许只有:要将这部纪录片献给仍旧渴望良好生活,不愿被所谓的“放弃思考”大流卷走的人。
“这种对智性的对话感兴趣的人,实际上非常多,(但)现在这样的一种媒体形式,它落不下来。”在《解释鸿沟》第一期中,陈嘉映如此指出“思想类”节目所面临的问题——并非这类内容没有受众,而是现有的媒体形式下,这类内容很难落地,更难被做好。
作为同样生产内容的同行,我们很容易想象得到,一部聚焦于思想与精神领域的影片,不可避免要涉及到诸开云全站多堆叠的概念、学术用词,话题也很容易走向严肃、沉重。
因此,如何降低内容的观看门槛,提升观众的观开云全站看体验,是一件需要平衡与取舍的事情。随之而来的则是内容呈现的难度——如何保证话题以及思考的连贯性不被画面的切换打断?如何在虚空的思辨中增添更落地的场景?这些都需要被一 一思考。
总导演朱凌卿在面对陈嘉映提出的问题时,给出的答案是:“落到观众的角度上来讲,是这套思维逻辑、原则,如何能作用于我的生活。”
于是,我们最终在《解释鸿沟》的镜头中,能够看到陈嘉映走出书房,走进生活场域,让哲学的思辨与讨论,回归到具体的生活议题。
从节目播出后的口碑反馈中,我们也能看到不少观众对于这部极具开创性的节目给予了感谢与赞扬。
比如有人认为:“非专业人士对哲学的兴趣最终源于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说,这个纪录片绝对提供了足够的启发。”也有观众表示:“《解释鸿沟》带给了大众一种新的、不常见的思考图景,以及茫茫人海中另一位‘普通人’的人生态度。”
花三年时间,只为给依旧对深度内容感兴趣的观众打磨出一块晶莹剔透的“思想琥珀”,《解释鸿沟》在尝试用影像呈现复杂思考的道路上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也为纪录片行业注入了新的生机。
在如今大部分人都在追求流量与浅层娱乐的环境中,仍然能有内容团队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对于观众而言,无疑是种幸运。
短平快的时代里,总有新的话题、新的领域在出现。AI已经可以更快速地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新知,短剧、短视频也风头正盛,用一种更为吸睛的方式抢占用户的注意力,《解释鸿沟》反而给人带来了沉静的力量。
和“15秒带你读完一本书”“20秒带你看完一部电影”相比,《解释鸿沟》更像是通过陈嘉映这位智者的娓娓道来,无比耐心地慰贴了观众的心灵渴求,给予并鼓励人们重新燃起追求人生意义的火苗。
很多时候,内容创作者们容易被“乱花迷人眼”的表象所欺骗,误以为观众已经不再对深度的思考与谈话感兴趣。
但一个反常识的事实可能是,彰显智识生活的内容对于观众来说从未失去吸引力,只不过是与之相关的影像内容少之又少,所以这部分群体更多会从其他的内容载体中寻求满足。有相关数据显示,在近两年的图书畅销榜单中,大家越来越关注精神层面的沟通碰撞,哲学类书籍频频跻身前十之列,成为读者新宠。
与此同时,每次只要有过硬的哲学类、对谈类的节目、综艺、纪录片出现,几乎都会收获如潮的好评。
同样由腾讯视频与尤里卡工作室研创的《十三邀》,如今已经更新到第七季了,七年过去,观众非但没有审美疲劳,甚至还给最新一季打出了惊人的9.5高分。去年在腾讯视频播出的《激流时代》,作为一部关注商业世界的纪录片,主题也并非简单轻松的大众化内容,但仍旧在播出期间频频登上热搜、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
无数的细节都在证明一件事情:关注智识的、深度的、优质的内容,仍然具有存在的价值,永远能够打动人心。
从陈嘉映参与录制的《十三邀》第一季,到昨天刚刚上线的《解释鸿沟》,已经过去了将近八年。在这八年里,腾讯视频和尤里卡工作室对于人文智识类节目的追求,从未中断,仍在继续。
在此前的观影会现场,《解释鸿沟》的总导演朱凌卿曾表示:“新片可能会有《十三邀》里面某种未完成或者没被满足的东西,每一集的描述方式、进入的状态、讲的故事,都完全不一样。”
目前的内容市场上,能够关照对时代持有怀疑之人,并为他们进行系统性地记录的节目实在太少,《解释鸿沟》也因此而显得愈发珍贵。
正如同《解释鸿沟》的slogan所说的那样:“人是通过意义来保护自己的生存。”《解释鸿沟》的制作团队以及播出平台,多年来仍旧坚守稀缺的价值,并用影像将其记录下来,努力传播得更远,这又何尝不是在维系一个内容创作团队、一个视频平台所存在的意义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